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中国当代艺术网
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首页
新闻
展览
名家
评论
观点
欣赏
知识
专题
中国当代艺术网
>
美术史论
>
美学原理
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天然血缘关系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的强韧纽带,执着此岸、关怀今生的现世精神养成务实的人生态度,特重社会功利以至将知识体系和科学技术纳入伦理政治的框架。这一切陶铸了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不过其中既有属于过去、失去生命力的方面,又有属于未来、包寓生长性的方面,而后者所显示的现代意义更加值得重视。 一、中和思维 “中和”的概念最早见于《礼记》。《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唐孔颖达疏:“未发之时,澹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于理...
[详细+]
2009/09/16 09:55:02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从理念到经验:美学研究的继往开来
在跋涉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并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辉煌之后,美学在当今世界的人文学界似乎已成了一道远去的风景。虽然长久以来,一些执著的人们一直保存着对美学收复失地重振家业的期待,但迄今仍显得积重难返。一方面是审美文化的日新月异、生机勃勃,另一方面是任何关于美的讨论依然只是美学家们的自言自语,被视作一个过时的话题,这样的格局迄今仍无改变。这足以提醒我们,对美学自身作一番认真彻底的反思与检讨已显得十分必要。一味地抱怨时代的重商倾向,将美学在今日的低迷状态仅仅归之于大众的拜金主义,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承认,堡垒最终是被内部攻克的,面对当代美学研究的衰落,美学界首先应该追究自身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方面我们或许可以概括为美学的“形而上学之路”的终结。 著名学者波普尔曾将本世...
[详细+]
2009/09/16 09:54:41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东方美学”的可能性
[摘要]柳宗悦是日本民艺运动的倡导者和民艺美学的实践者,毕生致力于民众艺术的研究,他以东方人的独特视角,在民间日常生活的器物上,发现了“出尘超俗的美”,创造了“民艺”一词,民意理论和民艺事业。柳宗悦通过现代性或西方化的见解重新诠释东方传统文化艺术创作而建构了“东方美学”。本文力图透过柳宗悦的民艺理论的出发点、形成,美与用、型与形的关系,探究阐释东方美学的路径,为二十一世纪的东方美学研究寻找一个参照系。 [关键词]柳宗悦 民艺 东方美学 我们东亚人称之为“美学”的这门学问创立于1735年。当时,属于沃尔夫学派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年)在他用拉丁文撰写的著作《...
[详细+]
2009/09/16 09:54:14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大众文化的美学
[摘要]:关于大众文化本文希望更多地是从美学的视角进行探讨,分析高雅趣味解体之后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审美关系;审视大众文化的奇趣现象以及应时之作应有的审美地位;阐释艺术复制品与拷贝文化的审美价值,进而梳理其中的存在样态,使接受者更多地了解有关大众文化的美学存在与形式。 [关键词] 大众文化 美学 艺术 奇趣 一. 艺术与高雅趣味的解体 从日常生活的审美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时代,恐怕可以说,现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时代。今天人们的 “审美(aesthetic) ”行为,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所谓的艺术。我们每一天都在消费着美的形象——照片、电影、电视机和录像机等媒体影像所带来的、充斥于我们生活空间的各种各样的影像形象;堆...
[详细+]
2009/09/16 09:53:52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日本美意识”与“场的逻辑”
[摘要]本文从审美意识形成所必然伴随的共时性、地域性与历时性、历史性变迁,通过“哀(aware)”、“幽玄”、“风雅”等诸美学范畴(语言)所体现、张扬的“日本特征”, 试图厘清日本美学与西方美学、中国美学的关联与区别,探究日本“美意识”形成与发展进程中,内在之“心”与外在之“物”的“相关”与“反转”。 [关键词]日本 美意识 场的逻辑 心 物哀 序 “日本美意识”的历史形成 所谓美意识,是在主观与客观“志向相关&rd...
[详细+]
2009/09/16 09:53:26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中国哲学中“神”的概念之辨析
摘要:“神”的概念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相当复杂的含义,但同时又是一个运用极为广泛的概念。学术界往往对神的概念不加分析地统而论之,造成了对这一概念理解的混乱。本文试对此一概念做一初步的梳理,并对其美学方面的关联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鬼神之义 “神”的最初之义乃是鬼神之义,这一含义在西周之前被运用得极为广泛。但是人们对此的理解大多止于人格神之义,并没有将其上升为一个哲学范畴。 原始人无法理解变化多端的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于是将之归结为“神”力的显现。如打雷等,被人们理解为是“神”的发怒,它实际上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以及社会力量时,这些力量在人们的头脑中以人格神的方式虚幻的反映。这种...
[详细+]
2009/09/16 09:53:03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美”是天使还是魔鬼(作者:单国华)
二千多年来,几乎没有人对美自身的价值产生过怀疑,似乎用不着提美的价值问题,因为它不可能产生负面的消极性的作用。美与真善一道,被人们视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永远是个天使,是完美的化身。即便是看到许多追求美的行为带来了种种不良后果,人们依然不会认为这是美的问题,而是追求这个行为出了错。只要是追求美,永远都不会错。因而我们的全部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实际上就有了一个逻辑预设:“美”就是完美无缺的,是至高无上的。在这种预设的支配下,人们自然而然地将“美”视为无比神圣之“物”(本人是反对将美视为物的,此观点已在《美源于主体的需求》[1][①]一文中表明),并将此作为一种信念,对“美”只能赞颂,不能贬抑,只能...
[详细+]
2009/09/16 09:52:16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提问的思路分析与美学的出路(作者:单国华)
摘 要:从提问的思路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惟有持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二元世界观的西方人才能提出,同时又注定了这个问题不可能被这类西方人解决。这种思维方式预设了一个精神性的实体,然后从此出发寻求解决的方案,这显然是个头脚倒置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虽有许多缺陷,但也有许多优势,是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的。 关键词:提问方式;思维方法;美学出路 由于语言-分析哲学的影响,人们注意到了“美是什么”实质上是个伪命题[1],但没有人追问此问题为什么是由西方人提出,而不是由中国人提出的,表明人们虽然初步摆脱了将注意力放在问题提出之后的解答上的习惯,开始注意到了问题本身,但还没能注意到问题产生的过程,忽视提出问题的思...
[详细+]
2009/09/16 09:51:33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关于审美对象的思索(作者:单国华)
审美对象真是我们正在感知的物理事实吗?假如我正面对着夕阳:橙红色的明亮的太阳,火红的云霞,景色美极了(我相信每一个注视它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会久久地望着它,欣赏着它,也就是说,我正在对它进行审美。既然是对它进行审美,那当然,它就是我审美的对象,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说,我的审美对象是一个物理事实,难道我不是面对着一个真实的太阳吗?当然是。然而这个太阳果真就是我审美的对象吗?如果它真是我审美的对象,那么我能在它上面审到什么呢?它能像为我提供红的色彩与圆的形状那样提供美吗?如果它不能做到这些,那怎么能成为我审美的对象呢?倘若审美对象并不是眼前的太阳,那么真正的审美的对象又是什么呢?难道是太阳给我的表象——如鲍山葵所说?或者是由太阳引起的想象——如...
[详细+]
2009/09/16 09:50:54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论儒家美学思想的特征和演变
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它与道家美学、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构成中国美学史上的四大思潮。儒家历来把“诗”、“乐”、“艺”看作“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手段,看成实现仁学、安邦定国的必由之道。因此,美学(诗论、乐论、文心、艺境)在儒家学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儒家美学思想的持征和演变作一番整体性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儒家学说的整体思想,也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文化的根本特征。 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挥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乐传统、以“仁学”作为分析和解决美和艺术的根本立场,为儒家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孔于以恢复和维护“周...
[详细+]
2009/09/16 09:50:05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上一页
1
...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美术史论
/导航
全部
中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
中国书法史
中国篆刻史
工艺美术史
摄影史
建筑史
绘画史
版画史
雕塑史
民间艺术史
艺术概论
艺术家
陈寅
安士东
王立杰
李建华
李波
段渊古
田亚洲
李富贵
孙旭
李雪山
王昉
党天才
李水泳
李金秋
彭追云
段春晓
李雷
李进
吕士荣
张建新
张丽平
庞银时
姚惟
朱启彭
杨玉文
王同义
王亚平
周燕弟
谢晓刚
钟延
孟丽
袁峰
李达
韩方
杜中良
李玉凤
王海鲲
王世森
阙长山
王传银
刘红选
艺术视频
中国美术家网艺术家推荐-韩志冰
聂晖在马来西亚传播中国文化02
聂晖在马来西亚传播中国文化01
寇月朋紫砂壶制作
艺术玩家-寇月朋
梦归香格里拉-寇月朋
寇月朋清静世界艺术巡演-宜兴大觉寺美术馆
艺术知识
理论
史论
技法
访谈
趣闻
谈中国书画识古陶瓷真伪
潮湿天气书画藏品如何防潮
丰子恺书画作品辨伪
鉴藏:古玉作假面面观
私人收藏字画由来已久 保管好字画简易方法
行家讲述珍贵书画保养方法
油画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如何才能保持书画藏品的青春常驻
书画表面各种污渍的去除方法
联盟站点:
国画家网
油画家网
版画家网
雕塑家网
建筑家网
工艺美术家
紫砂艺术网
书法家网
当代艺术网
画廊网
美术114
摄影网
民间艺术
美术高考
少儿艺术网
拍卖网
美术家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中文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DANGDAIYISHU.COM
,
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技术支持: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会员中心]
[注册]